2016-3-21 IBW 網新集團閱讀數:2229
許多機構都有一定數量的運行,這些機器大都相距甚遠。例如,一家有許多下屬自工廠的公司,可能在每個工廠所在地裝配有計算機,用于記錄庫存、監視生產狀況和管理當地的工資發放。最初,每臺計算機都獨立地工作,但后來管理部門可能決定把這些獨立的計算機連接起來,以獲取和核對整個公司的信息。
山東網新稍加概括.這里的核心問題是資源共享。其目的是讓網絡上的用戶.無論他處于什么地方,也無論資源的物理位置在哪里,都能使用網絡中的程序、設備尤其是數據。也就是說,用戶使用千里之外的數據就像使用本地數據一樣極為方便。于是,我們可以這樣歸納出網絡的第一個目的:試圖解除“地理位里的束縛”。
第二個目的是依靠可代替的資源來提供高可靠性。例如,所有的文件可以在兩臺或三臺計算機上留有副本,如果其中之一不能使用(比如說發生了硬件障礙),用戶仍然可以使用其他的副本。另外,多處理機(擁有多于一個處理機的系統)的出現,意味著如果其中一臺機器出了故障,其余的處理機仍然可以分擔它的任務.盡管性能可能會有所下降。例如,在軍事、銀行、航空、交通管制、核反應堆安全設備和其他許多領域的應用中,出現硬件故障后仍能繼續運行的能力是極其重要的。
另一個目的是節約經費。小型計算機比大型計算機有更高的性能價格比。主機(房間大小的計算機)比個人計算機大概快十倍,但價格都在千倍以上。這種不平衡使得許多系統的設計者用多臺功能強大的個人計算機來組建系統,每個用戶使用一臺個人計算機,數據則存放在一臺或多臺共享的文件服務器里。在這一模式中,用戶被稱為客戶,而整個結構被稱做客戶/服務器模型。
網絡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可擴充性,即在工作負荷加大時,只需要更多的處理器,就能改善系統的性能。而采用中心主機的方式.當系統能力達到極限時,就必須用更強大的主機來代替它。這樣做一般開銷都較大,而對用戶的影響就更大了。然而,在網絡系統中,新的客戶和服務器可以按需要隨時加人。